兩場ELTA觀課有感
今天到一所國中、一所國小進行ELTA訪視,剛好兩場都是英語領域的課程,都發現同樣的問題,就是英語教學設計中學生學習效能的問題。
Strenthening Student Engagement
英語技能需要真實應用才能促進學習。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需要大量練習與應用,才能轉化成真實的溝通能力。不論是國中還是國小,40.50分鐘的課程,實在非常短暫,因此教師如何設計學習活動,正考驗者老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學生更多的應用機會。因此一堂有效能英語課的風景,在於能設計中讓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能" at work"的學習情境,所有的或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進行有效能的任務。
提高學生參與任務的教學設計
例如: 今天國中的一個任務是讓一組學生拿著一個平板做listen and draw. ELTA老師念出3個句子,同一組的學生運用一個平板畫出符合語意的圖示。這個活動並不能保證每一個都能投入任務。如果換成每一個人都有平板(或白紙),自己先畫出圖,那每一個人就必須認真聽去回應畫出圖,再拿自己的圖跟大家討論,因為自己有畫圖,也比較容易有動機進行口說練習。因此可知,教學設計會影響學生投入的程度,而學生投入的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能。
到了國小也看到類似的情形。教師在進行Is it a ___? Yes, it is. or No, it's not. It's a ________.的句型練習。教師運用的方式是每一組發一個生字,教師喊一組然後提問: Is it a cat? 學生一起回答。然後再換一位同學依照上述的方式進行問與答。如果以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看這個教學設計也發現,整個活動投入學習的同學只有提問的同學及回答小組的同學,其他的同學雖然也可聽到,但是並未真實的執行任務。如果教師示範後,請每一位同學自己在紙上寫下代表的動物。然後讓學生在組內倆倆互相問答,答對的在對方的紙上簽名。這樣的活動設計能讓同一時間大家都能參與任務活動。
從學生學習效能的角度看教學設計
因為自己英資中心及英輔團的角色,有很多觀課的機會,但是發現老師還是用教師的角色在思考活動設計,運用很多方法與策略把課程內容安排妥當,認真努力的"教完",但沒有思考這些過程,有沒有提供學生大量的英語輸入(input),和大量的任務應用的輸出(output),同時沒有思考到過程中學生投入的效能,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"at work"的機會。
這一點真的可以轉化為相關的研習,帶領老師思考這個教學設計的問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